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二、幼兒自我認知積極偏向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一)研究目的與假設

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研究範式可以追溯到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的研究。羅傑斯等根據自我參照任務與一般語義加工任務和他人參照任務的比較發現了自我參照效應,即自我參照任務組的再認回憶測驗成績要優於他人參照任務組和一般語義加工任務組(Rogers,Kuiper & Kircher,1977;Kuiper & Rogers,1979)。結果都說明個體對與自我有關的詞語信息加工更加容易。其原因是由於高度結構化的自我圖式允許個體選擇和過濾一些相關的信息,因此對這些信息加工比對與自我無關的信息加工更快(Kihlstrom,Beer,& Klein,2002)。自我有關的信息常常是和積極效價相聯係的(Mezulis,Abramson,Hyde,& Hankin,2004)。有研究發現被試在自我參照條件下回憶的積極詞要多於在他人參照條件下的積極詞,而消極詞在兩個條件下並沒有顯著差異(Argembeau,Comblain,& Linden,2005)。這一結果同時也表明自我參照實驗範式裏情緒效價信息會影響到自我參照效應。愛德曼(Eugene V. Aidman)和卡羅爾(Steve M. Carroll)2003年指出,被試對自我-積極概念組合反應比非我-積極概念組合要快,體現了相當程度的自我肯定。

隨著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發展,自我認知積極偏向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關注。研究者采用情緒形容詞為實驗材料,以N400為腦電指標對自我認知積極偏向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積極範疇內(自我積極、非我消極)引起的N400波幅小於非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範疇(非我積極、自我消極)條件,研究者認為,N400反映了自我相關信息與個體的自我概念之間的差異(Watson,Dritschel,Obonsawin,& Jentzsch,2007)。而國內也有研究者將N400作為研究自我認知積極偏向腦電成分,考察外顯自我認知積極偏向和內隱自我認知積極偏向(陳芸,鍾毅平,周海波等,2012;鍾毅平,陳芸,張珊明等,2012;鍾毅平,陳芸,周路平,2010);鍾毅平等(2010)在外顯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研究中發現,在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範疇內誘發的N400波幅小於非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範疇內的N400波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