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二、高校方麵,完善教育經費籌措體製,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

高等教育投資體製改革不僅要求政府負有“為主”的責任,而且對其他投資主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為教育投資的客體也絕不僅僅是作為經費接受者的角色,從本質上看,各個渠道的經費投入都是建立在高校的高質量的勞動成果——高質量的人才、科技成果和服務效果基礎上進行交換而得到的,沒有高水平的辦學成果是難以獲取更多的教育經費的。因此,要更多地發揮高校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完善高校教育經費的籌措體製,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

(一)高校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高校要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和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出讓專利技術,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實現產、學、研結合,發展高校科技企業和企業集團,加大高校科技園區或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建設,將科技發明的優勢快速地轉化為效益和經濟上的優勢。另外,高校可以憑借自身在人力、科技、信息、實驗設備等多方麵的優勢條件,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合作項目及信息谘詢等活動,不斷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增強資金總量的供給。

(二)實行高校微觀管理創新,改革內部的資金等財務管理體製

一是進一步改革微觀管理體製,加快和完善後勤社會化改革,大力壓縮不必要的行政後勤成本;改革高校公費醫療製度,由學校、保險機構共同承擔醫療費用製度,以減輕高校負擔,增強高校適應社會的能力;改革離退休製度,推行社會和高校共同養老保險製度。總之,高校要大膽實行住房、醫療和社會保障體製改革,徹底改變“學校辦社會”的局麵。

二是在微觀財務管理上,要建立健全經濟責任製,提高年度預算核定和預算管理的科學性。高校編製預算要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總原則:收入預算堅持積極穩妥原則,支出預算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勤儉節約等原則。自主統籌安排使用好主管部門核定的預算經費,並加強成本核算,以避免浪費和效率低下,提高辦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