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學前教育卷

三、幼兒園教師與兒童關係中的角色轉變:由教師中心轉向師幼對話

幼兒園教師與兒童的關係及教師角色的問題一直是學前教育中備受關注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學界一直在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問題上有爭論,教師與兒童的關係長期在教師中心與兒童中心的兩極之間遊移。21世紀以來,從融合的角度出發,“雙主體”和“交互主體”的概念被提出[21],師幼互動的主體開始由師幼之間的博弈走向師幼雙向主體的“交互”“平等”“對話”的平衡狀態。

(一)教師主導、兒童從屬的師幼關係(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

改革開放前,受蘇聯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教師主導和教師中心是我國幼兒園教師與兒童關係的主要特征。教學被認為是學生在教師的領導下,在特定環境、條件、組織形式及特選的材料和方法之下,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世界觀、信念和發展智力體力的過程。[22]人們認為幼稚的兒童是無法對非常複雜的教學過程做出各種選擇和決定的,教師主導原則才是使教學沿著社會主義正確方向高效率地進行並獲得好的質量的保證。[23]此後很長一個階段,教師與兒童的關係都體現出了教師主導、兒童從屬的特征,這種特征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最為明顯。幼兒園教師和兒童關係體現為一種單方向的“灌輸式”“馴化式”和教師對兒童“培育式”模式。[24]

(二)對“教師中心”的批判和反思(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

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一批國際學前教育和教師培養的經驗和啟示被逐漸引入中國,國內學者對長久以來的“教師中心”開始進行反思,提出多年來對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理解和貫徹存在的問題,即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主導作用太過唯一和固定化,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動機。[25]隻重視教、忽視學的“教師主導”傾向會使教育喪失活力,降低教學的效率,從而抑製兒童的個性和發展。師幼關係中,教師與兒童的關係首先應當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雅斯貝爾斯)。教育不是人對機器的操作,也不是人對動物的馴化,更不是人對物品的雕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