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作為“社會人”和“知識人”的教師走向作為具有生命情感的“主體人”的教師
對幼兒園教師的關注整體上呈現出兩種基本的立場。一種是將教師作為需要培訓和發展的客體對象去研究,探求教師的知識構成、專業發展階段和成長軌跡,將教師視為社會、教育的附屬品,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並以此推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在這種立場下,教師是作為“物”被研究的,幼兒園教師研究追尋的是一種“工具性”的價值取向,其基礎話語是社會的發展需要教師做什麽。另一種則關注教師整體的生命質量,將教師的成長與兒童的成長、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密切聯係起來,將教師視為主體性的存在,視為有需求、有情感、有發展的生動個體,體現出的是一種教師“生命性”的價值取向,其基礎話語體係是教師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為其做什麽。改革開放40年來,對於幼兒園教師的角色經曆了從“社會人”和“知識人”到“主體人”的變遷曆程,幼兒園教師的權利得到彰顯,其精神生活、心靈生活日益得到關注。
(一)幼兒園教師作為“社會人”和“知識人”的形象(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對幼兒園教師的關注重點圍繞幼兒園、幼兒教育、幼兒發展、幼兒學習、幼教師資、師幼互動等問題展開,幼兒園教師研究聚焦於幼兒園教育教學和兒童發展,教師作為學前教育發展的角色之一與眾多主體共同存在於研究中,幼兒園教師被要求發揮他們教書育人的社會功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春蠶”“甘為人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都是對幼兒園教師形象生動的描繪,體現出了幼兒園教師作為“社會人”的角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