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間,中國公立基礎教育學校從“全國中小學危房占校舍總麵積的16%,其餘的校舍也不少是土草房、老祠堂、破廟宇或舊民房”[21]到全國81%的縣(市、區)達到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明確了新時代我國公立基礎教育的辦學目標。同時,該報告又重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確定了當前及未來普通高中階段公立學校以“普及”為重點辦學任務;要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就學前教育的普及和特殊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要求。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要求義務教育學校“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步形成‘標準引領、管理規範、內涵發展、富有特色’的良好局麵,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學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由此可知,公平與優質,將是我國公立基礎教育學校未來發展的兩大任務。而結合政策要求和我國公立基礎教育學校辦學的現狀來看,要達成“公平而有質量”的辦學目標還需要從價值導向、育人目標、教育教學、校園建設和辦學體製等多方麵著手,全方位提升公立基礎教育學校的辦學水平。
(一)推進教育公平,實現學有所教、弱有所扶
公立基礎教育作為具有強公益性的事業,以教育公平為其首要價值追求。公立學校對教育公平的踐行,集中落實為以積極的辦學行動保障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平等。對受教育權利平等的理解,不能簡單地拆分成“教育”和“平等”兩個概念,而應當保證權利的平等基於教育,建立於教育活動特殊性的基礎上。這種權利平等至少包含了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兩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