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雙一流”建設
高等學校是集中生產和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地方。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經濟的發展愈發依賴於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世界各國在知識、人員、技術、資金等方麵的聯係也日趨緊密。由此,高等教育在國際競爭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各類高校數量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國際頂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穩居世界前列。但是,真正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並不多,能夠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更少。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並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等作為實現“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總目標的建設任務。因此,“雙一流”建設能否實現預期目標不僅關係到我國能否在越發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勝利,還關乎我國能否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曆史性跨越,更關乎我國能否通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人才外流與人才引進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將“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重要主題。過去40年裏,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中,經濟全球化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是這股潮流中最有活力的經濟體,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助推者。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國家對出國留學生實行“走出去與引回來”,積極鼓勵學生出國,也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吸引外國留學生。在吸引外國留學生方麵,我國不斷完善來華留學製度。比如,當留學生數進入快速上升期時,2000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對留學生的學位證書、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學籍管理、在校期間的具體管理等問題做出了規定,以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同年的《關於實施中國政府獎學金年度評審製度的通知》設置了多種獎學金,以吸引外國留學生。2010年,教育部在全國來華留學工作會議上發布《留學中國計劃》,提出“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範管理、保證質量”的工作方針,繼續推進來華留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造中國高等教育品牌。在鼓勵出國留學方麵,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的出國留學工作進入繁榮發展期,政府不斷擴大公派留學人員規模,及時公布到各國留學的信息,提供出國留學的渠道,並通過不斷完善國外學曆學位證書認證製度等多種方式,鼓勵、引導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比如:2003年,國家正式設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擴大引進人才的範圍,鼓勵自費留學的優秀留學生回國工作;2007年,教育部頒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引進海外優秀留學人才工作的若幹意見》以吸引高層次留學人才回歸國土、報效祖國;2008年年底實施“千人計劃”,以鼓勵和支持各層次海外人才回國工作。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麵臨的出國留學人才流失問題依然嚴重。根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1978—2011年,中國的出國留學生達到224.51萬人,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而同期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僅為81.84萬人,回歸率僅為36.5%,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留學生滯留海外。所以,如何扭轉這一局麵,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回國工作,就成為新時期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縱深發展所麵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