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學,特別是中國的古詩文,內容博大精深,是民族精神的教科書。誦讀經典古詩文,能使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加深認識和體驗,感知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離騷》讓人感受到偉大詩人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感。《嶽陽樓記》表達了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再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些經典語句都教育學生要關心祖國、民族的命運,要有憂國憂民的情懷。
在我接現在這個班時,學生們閱讀的書籍並不少,但關於民族和英雄的並不多。在背誦了嶽飛的《滿江紅》、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愛國作品後,學生們了解了詞人的赤子之心,感受了“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的氣壯山河,也深深感歎於嶽飛這樣的民族英雄想要“精忠報國”卻壯誌難酬的無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一句也成了班中幾個男孩子的座右銘,他們常常會在不用功時相互勉勵:“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國慶節,我們把背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作為國慶節獻禮送給祖國母親。在背誦過程中,孩子們對長征歲月有了粗淺的了解,孩子們稚嫩的心靈漸漸攀上情感的巔峰,他們慶幸生在偉大的中國;他們開始對這個有著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壯麗山河、英雄兒女的祖國產生了深深的歸宿感。
書籍中的思想浸潤著孩子們愛國的種子,老師在恰當的時機播下雨露,這些種子很快就會生根發芽。記得那是一個周一的上午,是我們全校升旗的日子,同學們都穿著潔白的校服,胸前佩戴著鮮豔的紅領巾,精神抖擻地參加了升旗儀式。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回到教學樓後便出現了這樣的景象:幾個淘氣包將紅領巾蒙在臉上當“蒙麵大俠”,還有的孩子將紅領巾當武器,纏在手裏揮來揮去……看到這種場景,我沒有生氣,而是對全班同學說:“我們一起背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吧!”在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結束後,我開始給同學們講這首詩背後的長征故事,講當時中國的國情,講無數革命烈士用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當講到我們胸前的紅領巾正是用他們的鮮血染成的,我們佩戴它就是在紀念革命烈士們時,一些“淘氣包”的頭已經深深地低下去了,還有的學生用小手捧著胸前的紅領巾,像是捧著一件珍寶。此情此景中,我起頭:“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在誦讀詩歌中,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民族使命感也植根於他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