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有溫度的教師

三、在學習經典中提高學習能力

在課堂上,孩子們常常會為教學設計打開一扇窗。例如,在學習《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時,學生在背誦《三字經》的“夏有禹,商有湯,周文王,稱三王”時就會查閱關於大禹的一些資料,知道了“禹洛河得書”、“禹妻化石生子”、“受祥鑄九鼎”的傳說,也知道大禹是一位十分孝順的人。由於對大禹的熟悉,因而學課文的興趣盎然。學生在課上將這些對大禹的認識加入進來,由已知到未知,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適時地補充和拓展,大禹這個人物形象在他們的腦海中也更加豐滿了,大大增強了學習效果。

在課間,他們也常常會聚在一起討論劉備的臨終遺言和諸葛亮的《出師表》,根據這些小故事理解語文天地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生的書生味道越來越足,身上也有了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凡是到我們班聽過課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評價:學生們的語感真強!語言表達能力真強!真是一群富有詩意的小家夥!而我也欣喜地發現孩子們的語言表達比以前更流暢、更風趣了。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複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理解、體會也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隻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才能“下筆如有神”。將經典記憶在心中,心中便有了最深度的思想,同時也有了最優美的詞匯,作文順理成章。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熟讀經書十三部,不通文章也能通”。經典的滋潤要遠勝於去報各個類型的作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