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家長與孩子最為頭痛的一項作業,而作為語文教學中最為關鍵,也是最能檢查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一個課程,作文又是不能省卻的。為什麽孩子們談作文色變呢?我想他們在寫作文中碰到的最大困難是:不觀察,不積累,無話可寫。不觀察,不積累正是作文“無話可寫”的症結所在。
“不願意寫”主要是三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就是沒得寫,基本都是回憶式,在記憶的長河中去尋找可以用的題材。這種方式的結果多數為零,孩子們沒有記日記的習慣,即使是有意思的事情,也隻是當時哈哈一笑了之,並沒有把它當回事兒留在記憶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或者那樣有趣的事情漸漸離自己遠去,最後消失了。
孩子的天性是“玩”。孩子是用玩來認識世界的,是主動的,是發自內心的,融入自然,融入集體,才能認知世界。而這些恰恰是孩子們寫作的最基礎的源泉。可今天,孩子有多少時間“玩”,能“玩”什麽?少了發小,多了課外班;少了跳皮筋、滾鐵環,多了樂器、電子遊戲。沒有了走東家串西家的呼朋喚友,門對門住著卻是陌生人。少了對人的觀察,少了和小動物的遊戲,少了與小夥伴的戲耍,少了挫折,少了困難,自然就少了故事,即使是回憶,也都是從一個課外班到另外一個課外班。沒有困難,讓孩子如何寫困難?沒有與人有過深刻的交往,如何描寫人物?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不會寫,不知從何寫起,不知用什麽樣的語言怎樣表達非常普遍。經常看到孩子之間說得熱火朝天,跟大人聊天也有條有理,有理有據,不時還會蹦出幾個恰到好處的成語,這樣的孩子能不讓你另眼相看嗎?誰會說這樣的孩子不會寫作文?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一說到作文就抓耳撓腮愁眉不展。既有的寫,也有詞匯積累,卻就是無法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我想這不僅是語言的運用出現了問題,同時也缺少生活鍛煉,也就是所說的學不能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