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很早就起床了,並不是因為心裏擔憂今天的磨課,而是希望形成良好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對於磨課,因為心中對結果的淡定,所以更加珍惜這個磨煉的過程,於是乎也更加享受這個過程,絕不能讓它成為自己的負累。
今天打算上一節關於統計的課,一年級下冊的“組織比賽”。構思之前,想起了新課標裏的數據分析觀念,於是進行了專門的揣摩。數據分析觀念是指:對於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隱藏著的信息;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會有不同,但隻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
基於此,上課有了大致的方向。
課後反思如下。
在一(2)班結束了“組織比賽”,還沒聽到老師評課的意見,先來自我反思吧。
本來設計的核心是想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讓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然而自我感覺卻是:重視了對統計方法的處理,而忽視了對數據結果的分析;備了課的大環節,卻忽略了對學生作業的處理和生成,導致上課的時間不夠用。最後,關於學生的活動方式,一年級的孩子,更不敢放手小組合作了,那麽,就回到了單純的師問生答的方式,這一直是困惑自己的地方,也是不知該如何突破的地方。師問生答,似乎也成了我唯一的方式,單調而乏味啊!
讓我感到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課堂氛圍還是很不錯的,很多優生的答案都讓聽課的老師發出了笑聲,說明大家都投入了。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節課應該是快樂的。然而,對於學困生呢?我不知道這節課實效性究竟如何,這主要是我沒有把握清楚一年級上學期時,孩子們對於統計已經有了什麽樣的掌握,他們已經達到了哪一種水平。而且,對於落實到筆上的部分,指導還是不夠的,我不應該立即放手讓學生到書上操作,而是應該多一些指導和示範。然而指導和示範多了,又害怕別人說是老師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矛盾啊!不過,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或許應該多示範一些吧,不然他們會找不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