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讓青春的歲月留痕:一位小學教師的成長手記

認識時間與刻度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寫下這樣的標題,不知道這樣的思考對不對,在網上也沒有搜索到相關的內容,不管了,反正就是自己的思考。

終於進入了第八單元的教學:認識鍾表。從應付考試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就四種時刻:整時、幾時半、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一般情況下,考連線,在教了這麽幾個一年級之後,基本沒有學生丟分。然而,教學的過程卻是非常痛苦的,感覺孩子總是接受不了,到後來,為了應付考試就給孩子定死了認識鍾麵的方法。比如,看到分針指到12,時間指到幾就是幾時,分針指到6,時針指過了幾就是幾時半,等等。然而我想的卻是:這樣的教學就優秀了嗎?初次接觸鍾麵,我們要帶給孩子的究竟是什麽?隻是那四條死板的認識鍾麵的方法嗎?那如果認識的時間更多,更難一些的時候,又怎麽辦?又從頭開始,又給學生死板的定義嗎?這一次教學,我嚐試了如下做法。

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問:如果老師想把它畫成鍾麵,還需要畫上什麽呢?孩子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說到要畫時針、分針和秒針,還要寫上數字。

再問:寫上數字,好,那老師想寫什麽數字就寫什麽數字嗎?不行,隻能是1到12,為什麽呢?因為一天有24個小時,分為白天和黑夜,隻需要用1到12來記錄就夠了(也許不是很懂,但能這樣滲透,也好)。

我故意在圓圈裏反方向地寫上數字1到12,有孩子說錯了,不是那樣“轉”的,於是我們了解到了“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概念。我又故意以順時針方向,但間隔沒有規律地寫上數字1到12,有孩子說錯了,有的“寬”有的“窄”,還說必須要一樣寬,於是我向孩子們介紹了平均分,也就是將一圓周平均分成12份,還一起探討了數字12、6、9、3的特殊位置。一切,不是我在講授,而是在和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大家興致很高。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到了鍾麵上的“格子”,分大格和小格。到最後,擦掉數字,再問,還記得嗎?因為很多鍾麵,其實是沒有數字的,隻有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