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生心理健康(第2版)

第一節 壓力和挫折概述

——撥開迷霧,認識困境

小鄭是一名大一新生,家境寬裕,父母長輩都很疼愛他。進入大學後,開始寄宿生活,他突然發現自己完全無法適應。他不懂洗衣服、疊被子,也不喜歡食堂的飯菜,這些生活上的瑣事讓他感到煩躁不安。同時,他發現高中時期的好友慢慢地失去了聯係,他又不願主動與大學的新同學交流,甚至連同宿舍的舍友都很少講話,漸漸地他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孤單。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一個學期都沒有好轉,他開始厭學、逃學,經常不請假直接離校回家,輔導員多次談話都不起作用,他甚至向父母親提出要退學,父母親對此也不知如何是好。

離開熟悉的家人和朋友,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是大一新生不可避免要麵對的問題。在新的環境裏,有些因素可能讓人無所適從,當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時,必然會感受到生活帶來的壓力,加上沒有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必然導致情緒問題。

一、關於壓力

人的一生總要麵對各式各樣的壓力,有些人被沉重的壓力阻礙了前進的步伐,有些人卻能直麵壓力的挑戰邁向成功。進入大學生活之後,我們需要麵對諸如升學考試、上台演講、就業麵試等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活事件,壓力油然而生。如此看來,壓力如空氣一般無所不在,那麽壓力究竟是什麽呢?

時常讓我們覺得困擾的“壓力”最初源自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坎農(W.Cannon,1932)最先將其應用於社會領域,緊接著漢斯·塞利(HansSelye)將壓力的概念引入醫學和心理學領域,此後壓力逐漸成為眾多心理學者們爭相研究的對象。

我們將壓力定義為“個體與外界壓力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認知與評價產生的高度喚醒狀態及一係列身心反應”。從定義中可以看出壓力包括3個要素:①壓力源,即壓力情境或事件。如上訴案例中的小鄭大一入學後適應不良、人際緊張的關係就是他的壓力來源。②壓力反應,即個體在麵對壓力源時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小鄭在適應不良後心裏難過、覺得孤單的感受就是他的壓力反應。③壓力應對,個體在壓力情境中采取的應對策略。小鄭在壓力下選擇逃避、厭學、逃學,甚至想退學,這是他對壓力情境下的消極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