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生心理健康(第2版)

第一節 健康新知

——健康成就未來

一、健康的新理念

上述這位同學或許是我們生活中的某個人,我們可以看到她或許不夠枝繁葉茂,卻時刻傳遞著積極的信息,她在努力生長,努力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很多同學會很羨慕這樣的人,不是因為相貌、家世,而是因為健康,羨慕她積極、樂觀、向上的生命力,她用良好的體質、積極的心態、助人的態度和對生活的熱情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刻詮釋著“健康”的真諦。

健康作為人類的永恒追求,對健康的認識也在不斷被刷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無病即健康”,單純隻從傳統的醫學模式來認識健康。為了糾正這種對於健康單一而片麵的認識,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在頒發的《組織法》序言中這樣定義健康: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應該包含4個方麵: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盡管此定義相當有爭議,特別在其具體操作上不易評估,以及用到“完滿”一詞引發的相關問題。但是依然不影響這個現代健康概念對單一生物模式下健康的有利補充和發展,既考慮到了人的自然屬性,又兼顧了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麵認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醫學領域已經從建立在傳統健康觀念基礎上的生物醫學領域演化到了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即從生理、心理、社會角度全麵而立體的理解疾病和健康。《健康社會學》(F.D. Wolinsdy)一書中提出了“立體健康觀”,認為健康有8種構成狀態(表2-1):

表2-1 健康的8種構成狀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對健康學研究的重點從模式的建構轉向動態的平衡,將健康與個人滿足相關聯。黑爾斯(2005)就認為:健康可以定義為有意義的、愉快的生活,或者更明確的說是有目的地選擇生活方式,這種選擇的特點是將個人的責任和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健康得到更大的增強。崔維斯和瑞恩(1994)將健康描述為由自我責任和愛構建起的橋。自我責任和愛產生於正確的評價,這些正確的評價指的是我們既不是分離的個體也不是各個分離部分相加之和,健康是一個由極度不健康到高健康水平的連續體。他們認為:健康是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一個過程、一個能量的有效渠道,是身體、心理和精神的結合,是你對自己愛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