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享受幸福生活
老師,怎麽辦?我覺得我時常很緊張,焦慮,有壓迫感的時候就覺得胃不舒服。去醫院看了,診斷說是心理的原因,大腦皮層的反應導致腸胃不舒服。我覺得都快成條件反射了,環境導致了生理上的不舒服,對平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有時候難受到精神沒辦法集中,我該怎麽辦,或者怎麽改善這種情況?
不知道上述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會出現呢?我們可以看到身心狀態對個體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在上述情況中不難發現當我們的身體出現症狀時,我們的心理層麵是有所訴求的。也許我們的潛意識正在通過生理的症狀告訴自己:“大家看到沒有,我很努力,我勞累得胃病都發作了。”而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要學的實在是太多,當自己積攢得不夠時,心裏肯定很著急,但是著急又不管用,如此這般,來回滌**,生病或許就是個體潛意識裏的逃避心態。所以有健康的心態,才能開啟健康的大學生活。
一、揭開心理健康的神秘麵紗
心理健康作為一個相對概念,難以像軀體健康一樣具有明顯的生理指標,可以通過諸如脈搏、體溫等進行測量。因此,要區別心理健康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提出的定義是:“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為最佳的狀態。”具體標誌是: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良好;③有幸福感;④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率感。
西方學者英格裏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