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國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

第三節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一、皇帝的失敗和帕紹條約

1547年4月米爾堡之戰以後皇權的加強,已經引起德國新舊教兩派諸侯的不滿。一部分德國諸侯立即(同年7月)在奧格斯堡集會,宣布不承認查理五世的政權,教皇乘機煽風點火,大罵查理是暗殺他兒子的凶手。1548年出爐的《奧格斯堡宗教妥協》更加激起德國各階層的廣泛不滿,皇帝的威望越來越低。轉向皇帝的莫裏斯發現,如果繼續與皇帝聯合不會有好下場,於是便順風轉舵,開始與皇帝的世仇法王亨利二世接近。1552年1月,雙方秘密簽訂尚貝條約,共同反對查理皇帝。3月,法軍攻入土爾、梅斯和凡爾登,蒙在鼓裏的查理還向莫裏斯求救。莫裏斯立即帶兵3萬北上。查理發現莫裏斯不是來救他而是要置他於死地,便讓他的弟弟費迪南德前去談判,阻止莫裏斯的隊伍北上,並乘機南逃因斯不魯克。莫裏斯識破查理的計劃,於5月18日夜搶占埃倫堡關口,第二天進逼因斯不魯克,要“把這隻老狐狸逼進洞穴”。查理在費迪南德的陪同下早幾個小時越過布倫納關口,差點被活捉。查理一行逃抵卡林西亞的菲拉赫,靜觀事態的發展。

1552年5月底,莫裏斯和一批新教諸侯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帕紹集會,尋求持久解決德國分歧的途徑,並與以費迪南德為首的天主教派談判。莫裏斯提出:應在帝國議會和教皇操縱的宗教會議之外,另行召開有兩派諸侯公正代表參加的會議解決分歧;新會議召開之前無限期延長宗教和解,新舊教享有同樣的自由;立即釋放被俘的黑森伯爵菲利普。躲在菲拉赫的查理皇帝堅決拒絕莫裏斯的要求,仍然重施故技,寄希望於新教陣營內部再冒出來一個人反對他自己製造的莫裏斯選侯。幾經周折,3月2日,費迪南德終於代表查理在莫裏斯提出的條件上簽字,這就是所謂的帕紹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