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國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

第四節 分期問題

關於16世紀德國革命的分期問題,國內很少有人研究。國外有些學者認為這次革命開始於1476年,即漢斯·貝海姆在法蘭克尼亞的維爾茨堡發動最初的農民密謀和小冊子《西吉斯蒙皇帝的改革》初次印刷之時,結束於1534年或1535年,即閔斯特公社失敗的時候[1]。這種分期法值得商榷。姑且不論古往今來哪一個革命會經曆那樣長的時間,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分期的標準是什麽尚不明確。一般說來,革命任務,即社會發展麵臨的需要革命去完成的曆史任務是什麽,應當是分期的正確標準。在我看來,驅逐羅馬教廷勢力,結束諸侯分裂割據並進而實現國家的統一,是16世紀德國革命要完成的曆史任務。如果這個看法是正確的話,那麽,16世紀德國革命的準備階段應當開始於1502年的“鞋會”密謀,但正規地說來,開始於1517年10月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結束於1525年夏或1526年夏農民戰爭失敗時。1522年9月開始的騎士暴動是革命的繼續和深入。1524年夏德國南部農民起義的爆發則是革命發展到**的標誌。1517年到1525年的德國革命,又以騎士暴動和南部起義的爆發為分水嶺,分為初期、中期和**三個階段。

為什麽1476年,即漢斯·貝海姆的農民密謀和《西吉斯蒙皇帝的改革》初次印刷之時,不是這次德國革命的開端呢?

首先,1476年漢斯·貝海姆領導的農民密謀是一次地方性事件,並沒有引起全國響應,失敗以後有15年之久的長時期平靜,沒有新的農民密謀發生。更重要的是,這次農民密謀雖然規模較大,一度達到4萬人,但隻提出廢除一切封建剝削,自由使用森林、水源、泉井和牧場,今後不再有皇帝、諸侯和教皇,人人親如兄弟,靠勞動為生,完全沒有提到德國統一問題。以它作為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顯然不合適。如果這個看法成立,那麽凡有資本主義關係存在的地方發生的任何農民起義豈不都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顯然不能這麽看。恩格斯回顧1525年以前的農民起義時確實是從1476年的起義談起的,但那是為了追溯農民處於萌芽狀態的革命精神,並不是由於別的什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