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繁榮
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曆史前提。”為什麽說發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因為從一般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這兩種不同的流通形式看,都離不開流通,離不開貨幣。不同的是,資本流通是為賣而買,是為了帶來更多的貨幣,即G—W—G′。產業資本和前資本主義的商業都是如此。高利貸資本不過是這個形式的簡化,直接帶來更多的貨幣。所以,馬克思稱G—W—G′為資本的總公式。我們研究資本主義萌芽也應當從貿易和簡單商品生產這些資本產生的曆史前提開始。
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有兩大國際貿易區:地中海貿易區和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地處中歐的德國正好夾在兩大貿易區的中間,是國際貿易的必經之地。意大利商人將本地的和東方的商品經德國運銷北歐。他們從維羅納出發沿阿迪傑河北上,越過勃倫納山口到因斯布魯克(今奧地利)、奧格斯堡和紐倫堡,然後運往法蘭克福(美因河上),或經萊比錫運往漢堡與什切青。他們或走另一條路,即從米蘭出發,越過聖貝納迪諾山口或聖哥達山口(1237年以後),經盧塞恩再向東北行至奧格斯堡;或者越過辛普朗山口,經伯爾尼、巴塞爾、斯特拉斯堡到美因茨或法蘭克福(美因河畔),然後沿陸路到漢堡,或順萊茵河而下直達北海沿岸。至於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貿易,則主要掌握在漢堡、呂貝克和不來梅等德國北部城市的手裏。德國南方的商人沿多瑙河東行可以抵達匈牙利、巴爾幹半島和黑海沿岸。可惜,從14世紀末土耳其占領巴爾幹以後,此路實際上不通。這種有利的地理條件,促進了德國的商業繁榮和經濟發展。
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的中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德國的城市自11世紀大量興起後,到15世紀末,已經十分繁榮。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在萊茵河和多瑙河畔,在穿越德國的商道附近,城市密如蛛網。據德國著名的城市經濟史學家卡爾·布赫爾研究:15世紀末,德國共有城市2300座。他還指出:幾乎各地的,甚至邊遠地區的農民,都可以在當天往返於附近的城鎮[1],15世紀時的德國城市規模不大,許多小城人口不到1000。3000到1萬人的城市已經是中等城市,約有20個。2萬人以上的是大城,為數更少。最大的城市是馳名歐洲的科隆(4萬人)和紐倫堡(5萬人),僅次於倫敦(1500年有7萬人)、巴黎(1300年有10萬人)和威尼斯(1500年有11.5萬人)。[2]有人列出德國大城市人口規模於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