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與創作
1900年德斯諾斯生於巴黎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年輕的時候給一位反教權的記者兼作家當秘書,得以博覽群書,結識文化界人士。1919年,他受朋友本雅明·佩雷的影響加入達達主義運動,達達主義風靡時期,他前往摩洛哥服兵役,與之疏離。回國後,他與超現實主義者來往甚密,反抗天性與自由思想使他們一拍即合。在超現實主義小組中,他以依靠夢幻進行即興創作的能力和實踐而聞名,阿拉貢說他“隻要一閉上眼睛就說起話來”。
德斯諾斯的作品以詩歌為主,代表作有《為悲哀而悲哀》《自由或愛情》《身體與財產》《無愛夜之夜》等。此外,他還寫過電影劇本,收錄在伽利瑪出版社1966年出版的《電影》中。除了寫作,他也嚐試過自動繪畫,並和芒·雷合拍了電影《星星》(1929)。
德斯諾斯與歌星伊芙娜·喬治浪漫卻痛苦的愛情廣為人知。雖然他最終沒有得到心上人,卻留下了一部反傳統的詩集《星形廣場》。後來,他遇到了妻子——“美人魚情人”尤琪(Yuki,原名露西亞·巴杜),即日文的“雪”,這個擁有夢幻般名字的姑娘帶給他許多希望和悲傷,也是經常出現在他詩中的意象。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對小雪保持癡情。
1929年第二次超現實主義宣言時期,德斯諾斯與其他超現實主義者分道揚鑣。此後他做過記者,從事過廣告業和廣播電影事業,始終很活躍。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占領時期,德斯諾斯參加了反對納粹和維希政府的抵抗運動,進行地下活動,其間寫過很多“幹預現實”的作品,如《財富》等,號召人們保持警惕,奮起反抗。1944年,他因主辦地下報紙被蓋世太保逮捕,不幸患斑疹傷寒。1945年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離解放僅有幾天的時候,德斯諾斯命殞特雷辛集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