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惡心》
《惡心》被認為是法國當代小說的扛鼎之作,對後現代小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31年,薩特在勒阿佛爾中學任教,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小說《陳述偶然》,後來改名為《憂鬱》。此作遭到伽利瑪出版社退稿後,經過修改和刪節,後又改名為《惡心》,於1938年出版。該小說出版後廣受好評,薩特一舉成名。這一部帶有自傳性的日記體小說,通過主人公洛根丁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哲學觀念——存在主義。它的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是存在先於本質的一種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預先規範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動中形成的。薩特有句名言:“行動吧,在行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動的結果,此外什麽都不是。”存在主義文學作為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一種體現形式,具有其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的核心是“真實感”,即提倡文學作品要如實地、一覽無餘地把世界和人類表現出來,絕對不應該把作品中的人物典型化、集體化,不應該要求他們比現實世界中的人物來得更美或更醜。小說幾乎沒有什麽外在的事情,卻盡寫主人公的“惡心感”。主人公洛根丁是個30歲的法國人,他在中南半島待了六年,感到非常厭倦,為了擺脫這些,他開始從事對一位生活在18世紀的德·羅邦侯爵的研究,並準備寫一本書。可是後來他放棄了,因為他發現“我隻是使他活起來的一個手段,而他倒是我存在的理由”[10],於是洛根丁放棄了,他開始接受自己作為一個絕對孤獨的個體的存在。在書中,薩特以極其高明的冷嘲手法諷刺了種種毫無疑義的虛偽的存在。
洛根丁在這座小城裏孤零零地活著,無所事事。他和飯店的老板娘睡覺,但是和她卻沒有共同語言;他在圖書館裏認識了一個自學者,但卻發現這個人是個猥褻小男孩的**者。他對這種單調的生活感到無聊透頂,以致看見別人的穿著和言談舉止都覺得惡心,就連看到酒杯等物品也感到惡心,而且似乎永遠無法擺脫。最後連探險家羅邦也讓他厭煩透頂,他對工作失去興趣,什麽也做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