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四、接受和影響

“薩特自詡為一個思想獨立的自由知識分子,我行我素,天馬行空,他繼承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道主義﹑自由主義和個性主義的原則,並有創造性的發展,但他同時又是當代西方社會、西方政治、西方規範最激烈的批判者”。[11]薩特思想的形成,受到過許多哲學家的影響,而他在進行文學創作中,也借鑒了許多作家的創作手法。薩特的思想早期主要受紀德和柏格森的影響,後來受到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影響,晚年又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但縱觀其一生,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胡塞爾現象學。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就是建立在對胡塞爾現象學的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早在19世紀中葉,丹麥基督教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就對人的存在提出悲觀意識。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發展了克爾凱郭爾的理論。他們從現象學和本體論的角度,闡發內涵。他們在承認客觀世界的同時,又過分強調意識的主導性,割裂了存在於本質的聯係。薩特則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存在主義學說。即首先有人的存在,有自主選擇的行動和可能,才能判定人的本質,對人下結論。薩特認為人不是由上帝創造的,沒有先驗的性善和性惡之分。人隻有通過不斷的選擇,超越自我,在一係列的選擇和超越中深化對本質的認識。而客觀存在性,為人的本質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關於選擇,薩特認為,人的本質不可能通過一次選擇來完成,人“存在”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創造自我本質的過程。人不可能逃離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因為你選擇了不選擇。關於存在,薩特一方麵繼承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同時,又批判了笛卡爾將靈魂與肉體割裂的唯心主義二元論。他認為意識的活動並不隻局限於意識的範圍,它不可避免地與他物發生關係。人的意識活動首先要麵對的便是自己身體的存在。一個人隻有通過身體才能發揮意識的主觀性和能動性,才能有意識地去看、去聽,才能看到、聽到、感覺到“他物”的存在。人的存在的本質特征,便是人存在的意識性,以及這種意識的自在性。人的存在,“從一開始便是意識的存在,便是以意識為軸心的,便是從意識中獲取其存在的一切價值的”。[12]在薩特看來,正是意識的存在和活動,使人的存在真正地成為了存在,使人由“自在”的存在變為“自為”的存在,使人成為自為自在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