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社會性質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論,尤其是中西方學術界在此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這裏的一個關鍵點在於,如何認識奴隸與奴隸社會的關係。無疑,奴隸社會一定有奴隸階層存在,但存在奴隸階層是否意味著該社會一定就是奴隸製社會?是否還要具體分析奴隸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生產領域所扮演的角色?
一、奴隸製、封建製和資本主義並存的社會奇觀
關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社會尤其是古巴比倫的社會性質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存在著兩大主流觀點,即“奴隸製說”和“封建說”。大體說來,中國學術界除了極個別學者外比較一致地堅持“奴隸製說”;而以西方和蘇聯為代表的國外學術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後堅定了“封建說”。
(一)中國學術界的“不和諧”聲音
中國學術界一直奉行“奴隸製社會”說,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34]隻有童書業先生在1957年出版《古巴比倫社會製度試探》一書,向“正統”或“主流”觀點發起了挑戰,即認為古巴比倫的社會性質為封建社會。雖然這樣的“不和諧”聲音太過微弱,但在一邊倒的“奴隸製說”的大背景下,已屬難能可貴。
在童書業先生看來,古代兩河流域的曆史至少是有封建成分的,最明顯的是極普及的租佃製度和隸屬農民的身份。這種製度和身份萌芽於蘇美爾時代,而發展於巴比倫時代。在加喜特王朝時代,封建形態更是顯著。巴比倫尼亞租佃製度的起源是很早的,遠在蘇美爾時代就已經存在了。約公元前2500年,拉伽什城邦有一種土地叫作“烏魯拉裏”,就是租佃性質的土地。這種土地是國有的,由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使用“烏魯拉裏”土地的人要付出地租,地租的數目大約是收獲量的1/8到1/5。耕種這種土地的農民,就是一種帶有隸屬性的農民。盡管如此,從蘇美爾時代一直到烏爾第三王朝結束的曆史時期,美索不達米亞的社會經濟都屬於奴隸製經濟。到古巴比倫時期,出現了特殊的皇室租佃製經濟,這正是奴隸製沒落、封建製興起時期的現象,整個公元前第二千紀前半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從奴隸製轉入封建製的過渡時期,而公元前18世紀上半葉漢謨拉比在位的時代,封建製已經占據優勢,基本上進入封建社會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