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第六節 宗教—哲理文學

宗教—哲理文學無論是在藝術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都達到了較高的境界,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三篇較著名的作品為《詠受難的正直人的詩》、《巴比倫的神正論》和《主人與奴隸的悲觀談話》。

一、《詠受難的正直人的詩》

這部長篇宗教—哲理文學作品又稱《我稱讚智慧之神[30]》(Ludlul Bel Nēmeqi)[31],最初可能由四塊泥板組成,其中第一塊泥板的開頭與結尾已遺失,第二塊保存完好,第三塊保存下大部分。一般認為第四塊泥板由許多來自亞述城的殘片拚湊而成,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拚湊而成的殘片不屬於這部作品。[32]這部作品創作於加喜特王朝時期,這從其內容也可以判斷出來。其內容講的是一位貴族敘述他自己如何遭遇各種苦難,所有的神都拋棄他,最後又如何被馬爾都克神恢複健康和財富。這部作品的主題圍繞著“苦難”展開,它告訴人們無論遭到怎樣的不公正對待,受害者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不停地稱讚和美化其神,反複地在它麵前哭訴和哀求,直到它改變態度為止。這部作品由於其主題涉及的是世界宗教和文學史上著名的既古老又現實的所謂“苦難”問題,因此被一些學者稱為最早的《約伯記》。誠然,《詠受難的正直人的詩》在規模、思想深度和藝術表現手法上都不能與《聖經》中的《約伯記》相提並論,但正如S.N.克萊默教授所中肯地指出的,“其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代表了人類關於人類苦難這一古老而現實問題的最早記錄”[33]。

根據前三塊泥板判斷,《詠受難的正直人的詩》在結構上由下列幾部分組成:

第一,簡短的介紹或稱前言,可能是勸告人們要尊敬和稱讚自己的神,遺憾的是,這部分內容未能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