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哲學
古代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在小亞細亞的米利都等邦,出現了最早的一批哲學家。從公元前7世紀末至前1世紀,古希臘哲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城邦時代的自然哲學、古典時代哲學的繁榮、晚期城邦時代哲學的衰落。
一、早期城邦時代的自然哲學
早期希臘的自然哲學產生於伊奧尼亞。伊奧尼亞是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此地區位於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公元前7世紀,這一地區的工商業相當繁榮。古希臘最早的自然哲學家就誕生於伊奧尼亞。
米利都學派 米利都是伊奧尼亞的一個著名城邦。這裏產生了古希臘最早的自然哲學學派,即米利都學派。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
泰勒斯(約公元前624—前547年)是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他出生於米利都城,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自然科學家,學識淵博,被人們列為希臘七賢之一。泰勒斯無著作傳世,有關他的哲學思想的資料主要見於亞裏士多德等人的引述。泰勒斯最早探討了萬物的本原問題。亞裏士多德說,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源於水,又複歸於水。他“觀察到萬物都以濕的東西為養料。熱本身就是從濕氣產生,靠濕氣維持的。他得到這個看法可能是以此為依據,也可能是由於萬物的種子都有潮濕的本性,而水則是潮濕本性的來源”[1]。泰勒斯把萬物的本原歸之於水,從自然界本身尋找萬物的本原,擺脫了神學的世界起源說,對後世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1—前547年)是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繼承了泰勒斯從自然界探討萬物本原的思想,並且在認識本原的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見解。他說:泰勒斯把萬物的本原歸之於水,水雖能夠說明冷、濕東西的生成,但卻無法說明與之對立的火等東西的生成。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規定者”,“無規定者”無固定性質和形狀,不生不滅。從“無規定者”中分離出對立物(如冷與熱、濕與幹),對立物在自身產生的旋渦中彼此結合形成宇宙萬物。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似乎隻是一個純粹否定性的概念,然而恰恰由於這種否定,它獲得了無所不包的存在以及能動性的積極意義”[2]。在對本原問題的探討上,阿那克西曼德的思考比泰勒斯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