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文
楊俊傑/譯
【譯者按】
猶太思想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是著名的宗教哲學家,其代表性思想“我和你”接續西方思想中的神秘主義傳統,產生深遠影響。布伯對傳統中國的文學與思想有較濃厚的興趣,曾選譯《莊子》《聊齋誌異》部分內容,分別出版於1910年、1911年。他關注《莊子》,源於深覺“道”的學說之妙。其所撰寫的後記,被夏瑞春教授(Adrian Hsia)收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一著,已有中譯。他關注《聊齋誌異》,則是由於在搜尋“鬼怪故事”時發覺,《聊齋誌異》的鬼怪故事與西方迥異其趣(Martin Buber:Chinesische Geister-und Liebesgeschichten,Fankfurt am Main:Rütten & Loening 1911,Ⅸ)。要是仿照Indomania,另造新詞Sinomania,則或可以之稱謂布伯對中國所懷的“熱情”。
這裏所譯的文章,原係布伯在法蘭克福“中國學院”1928年秋季會議上所做的發言。該會議的主題是“中國的教化和倫常”(Bildung und Sitte in China),尉禮賢教授做主題發言,布伯發言是在隨後進行的討論環節裏。尉禮賢的《中國的教化和倫常》(按:Sitte一詞較難翻譯。尉禮賢所說的儒家Sitte,核心是Dschung即“忠”、Schu即“恕”。有鑒於此,這裏權將Sitte譯作“倫常”),討論者們的發言,一並發表於《中德年鑒》1929年、1930年合刊,出版於1929年。布伯的發言是在第40~43頁,沒有標題,單隻是標以“布伯博士說”。發言集中表述了布伯關於中國文化的總體看法,對理解這位猶太思想家的“中國熱情”來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57年出版的英語論文集《指路》(Pointing the Way),除個別文章外(如《歌德的人道概念》,便是布伯1949年給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行的歌德會議提交的英語文章),都是布伯德語作品的英譯。其中,《中國和我們》(China and Us)正是“中國學院”1928年秋季會議發言的翻譯。內容與已發表的德語文章較為對應,僅個別字句有改動。考慮到布伯給譯本寫了“前言”,便有理由推斷這些細微改動,至少是他所默許的。1965年出版的德語論文集《集外集》(Nachlese),收錄了一篇《中國和我們》,並注明是1928年“中國學院”會議發言。德語《中國和我們》,總體而言與英語《中國和我們》較為對應,但也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