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文心互鑒

從邊緣到中心——媵妾們的文學誌業

[加拿大] 方秀潔(Grace S.Fong)/文

董伯韜/譯

媵製在中國是一項曆史久遠的社會建製,至少周代(公元前11—前3世紀)已然。《周禮》中有關於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媵製記載。[1]在父權製家庭體係中,納妾或為聲色之娛,或為傳宗接代,不一而足。從現代的立場,毋庸置疑,媵製作為女性從屬地位的體現形式深深植根於中國帝製時代。其流風餘緒在20世紀猶班班可考。在當代中國,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婚姻法,方根除納妾遺俗。英治時期的香港則要到1971年才在法律上禁止納妾。[2]

而諷刺的是,明清蔚然一時的納妾之風竟將這些在社會、家庭等級中身處邊緣、身份卑微的媵妾們的文學作品帶入了人們的視界。因此,借由探討媵妾們的文學作品,筆者冀圖強調在社會臣服與文本實踐的交集中建構主體姿態的可能。通過書寫,這些女子可曾補償、抗議、抵製或顛覆與其媵妾身份俱來的邊緣性和從屬性?鑒於其身份在社會與禮教層麵上均遭抹消,媵妾們的文學追求能為她們提示一種立基於社會前提之外的擬構的主體性嗎?筆者以為不無可能,文中,筆者意欲探討媵妾們如何透過反複的書寫來營構文學身份,確立權威,展現別樣的主體姿態,體認自我實現。由是,透過閱讀媵妾們的文學作品,本文旨在闡明處身卑微階層的女性借由書寫所彰顯出的能動性與主體性。在從語言、社會、文化等維度概述媵妾製曆史後,筆者將考察17世紀以來勃興的媵妾文學,並討論《擷芳集》的意義,這是一部由汪啟淑(1728—1799)編纂的卷帖浩繁的詩集,收錄了17世紀中葉以來的女性作者的詩。書中,汪啟淑以很大篇幅記錄了媵妾階層的生活與寫作。而在本文第二部分,筆者將深入分析沈彩(b.1752)文集,沈彩是位極富才情的侍妾,她的詩作令隸屬與能動性之間任何簡而化之的關聯都問題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