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三、跨千山涉萬水:《牟子》中的地理隱喻

全書沒有其他地方比《牟子》第25章更加明顯的具有這種有趣的引用趨勢,這一篇章最明確地挑戰了牟子為支持對佛教的觀點而運用的儒家典籍:

問曰。吾子以經傳理佛說。其辭富而義顯。其文熾而說美。得無非其誠是子之辯也。牟子曰。非吾辯也。見博故不惑耳問曰。見博其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為華。未成實矣。既吾睹佛經之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憺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闚溪穀。登嵩岱而見丘垤矣。五經則五味。佛道則五穀矣。吾自聞道以來。如開雲見白日。矩火入冥室焉。

解讀這一篇章,首要的必備條件是仔細查閱密集的引用文本的模式。甚至在牟子的第一個簡短陳述中,我們發現了孔子的著名言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2.4》)[“我三十歲確定了一生的原則從而自立,到了四十歲不再困惑不解,五十歲的時候我知悉了萬物的規律”]。撇開作者隻是希望表示年齡這一平淡無奇的(盡管是真實的)可能性,牟子對“不惑”的觀點無疑是以他自己閱讀“佛教經典”的敏銳去抗衡孔子對自己的清晰認知。在此等文脈之中,語篇閱讀便有可能被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有一種看法認為牟子的觀點在某種意義上勝過了孔子,因為他在後者的文本中發現了連孔子本人都沒有發覺的佛教種子。

後來在篇章中,牟子“陶冶恬淡的性情並且效法無為的舉止,”他的話相仿了《莊子》結尾:

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這裏的反諷更加複雜。《莊子》是典型反對所有形式的係統化知識的篇章;例如這一章中,因為弓弩的技巧多而引起的飛鳥大亂就被用來解釋人們因為學會了抽象討論從而爭論增加。這裏,《莊子》依舊被視為拋棄了積極追求知識來源的寧靜;相較之下,牟子在閱讀《老子》和佛教經典時發現了相似的寧靜(以及道家的無為),通過機智仔細地引用老莊和其他文本含蓄的表達。此外,牟子在他的原文中拆分了“恬淡的性情和無為”,使得他建立起一個細致的對應:細讀佛教經典以陶冶恬淡的性情,精讀《老子》要領以效法無為的舉止。道家反對追求知識的主張成為一種閱讀文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