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一般時期中,佛教和道家之間關係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二者在《牟子》中地位等同(並且二者以儒家為代價共享崇高)就頗為引人注目。傳統認為作於公元300年的《老子化胡經》在這一點上提出了一個典型的具有爭議的立場,認為老子離開中國遠赴印度,或者成為佛陀亦或轉佛為道。這樣來看,佛教就是由道家派生轉換而來。相比之下,《牟子》對佛教傳入中國表示讚賞,佛教傳入緣於孝明皇帝(即漢明帝,公元58—75)對夢中金人的反應,他派遣使者前往印度求佛(史稱“永平求法”譯者按),這通常被後來的佛經引證作為佛教信仰在官方合法化。[22]
《牟子》表麵上宣稱佛教優於道家和儒家,也許是為了將佛教作為認可道家勝過儒家的一種方式,文本中一係列的篇章也鞏固了這種可能性。在第4章中,五經作為那時與儒家緊密相連的文本,牟子認為佛教與他所閱悉的五經相一致,在要求對此觀點做辯護時,牟子引用了《老子》: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這篇關於《老子》25.I的釋義似乎是很難闡明《老子》中不確定的“道”,也很難解釋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天”這一現象的假定性,這一空白可以被佛教哲學填補,並且佛教的任務成為了為無名之“道”命名。天作為宗教哲學觀念相融合的一種形式,盡管如此,認為信仰佛教與閱悉五經之間具有兼容性,並且由此為這種等同做辯護還是有幾分不相稱,因為《老子》本身就不屬於這些經傳,也不是必然或者輕易被同化的文本。盡管宣稱以與佛教相稱來發揚五經,換句話說,《牟子》引用《老子》並且在引用過程中略去了經傳與《老子》的不同之處,於是使得《老子》在某種意義上取代了經傳。[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