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誌敏
人類文明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一切都似乎進步得非常完善,很多問題好像都得到了完滿的解決,於是,我們就很心滿意足地把這些已經過時的問題束之高閣。但這種“心滿意足”本質上不過是膚淺的自以為是,那些問題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有些恒提恒新的問題也不可能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更何況,今人奢談的所謂“進步”,本身就值得懷疑——從盧梭的論文到施特勞斯的立場,無不表明我們在很多方麵既然並沒有什麽進步,那就必須“回頭”。[1]這種回歸未必能夠讓我們看到什麽有價值的東西,未必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重新找到前進的方向,未必能夠解決現實中急迫而困難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帶著“批判”“懷疑”“輕視”,甚至“鄙薄”的態度來看待古人,則更不可能有所斬獲,但即便如此,“回頭”也是必要的——正如柏拉圖《王製》卷七的洞穴喻所示,“回頭”乃是文明化的第一步(514b,515c),是走出洞穴、走向陽光的起點。“回頭”未必有實質的意義,而不回頭,則可能在盲目中快速奔向懸崖,並在不知不覺中跌入萬劫不複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