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文苑覽勝

與西方古典詩學的高貴相遇——評王柯平先生《〈理想國〉的詩學研究(修訂版)》

黃薇薇

西方古代經典(尤指對當今仍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而非一般意義的古籍)是人類曆史高貴精神的瑰麗結晶,也是人類發展和教養的基本方向,它們不僅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也是西方現代智慧和現代思想的起源。一百多年前,中國學人開始將西方現代思想引入中國,希望在中西文明的差異中尋找振興中華的良方。如此浩大的工程確實推動了中國現代文明的進程,卻也衝擊著中國溫柔敦厚的傳統文化,以至於不得不重新反思“西學東漸”的意義和效用。當然,反思中國現代文明的困境必須反思西方現代文明的實質,反思西方現代文明的實質又不得不重回西方文明的起源。因此,重新認識西方文明,尤其西方古代文明便成為理解當前中國文明精神處境和發展方向的根本思路,而重啟西方古代經典則成為“回頭”的重要路徑。

在西學經典中,柏拉圖對話無疑是首要選擇的對象,而《理想國》更是其代表之作,其中不僅探討了理想的城邦和政治製度,也涉及德性教養與神話寓意,因而《理想國》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哲學和詩性的。就研究方法而言,既可以選取政治和哲學視角,也可以從詩學角度切入,通過柏拉圖對詩的起源、創作、本質、功用、詩哲之爭以及美的本質和美的標準等問題的討論考察他對雅典政治生活的看法,以此反思中西現代文明的症結。

就國內學界的研究情況來看,柏拉圖在中國的傳播始於其著作的譯介,譯本的內容卻總以哲學思想為先。然而,自20世紀20年代開啟柏拉圖的翻譯以來,專門翻譯柏拉圖著作的學者不多,專治其詩學思想的更少。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柏拉圖詩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學者屈指可數,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朱光潛、汝信、繆朗山、閻國忠、蔣培坤、陳中梅和王柯平等幾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