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一、人籟

“人籟”這一功利的境界被普通人所追求向往,它與精神解脫的真正的“自由”境界相去甚遠,以功利為目的的追求的僅僅是外在身體或是感官的暢快,而把一時的享樂當作精神的超脫,這種自由是表麵的被誤以為的“自由”,它需要“物”的幫助來達到快樂的目的,並沒有擺脫實用。徐複觀先生說:“莊子隻是順著在大動亂時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懸一樣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而這種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於現世……而隻能是求之於自己的心……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9]不隻是大動亂時代存在痛苦,現世中的萬物皆存**,隨**而來的欲望之中必定伴隨著痛苦。不讓心對“物”做情感欲望的活動,才會獲得對“物”的純粹觀照,心靈真正的自由,才會獲得至美的享受,這種享受是無欲無求的結果,而由感官獲得的情感總是將“小我”放大到無限,將“我”看作與外物與他人彼此外在、相互獨立的實體,這樣看待自我,是無法獲得自由的,自我總會受到外物或者他人的限製,萬物與“我”對立,“我”同樣被萬物所奴役,無益於滋養生命,太篤定感官帶來的真實,獲得就是不真實的暫時“自由”。而當我們將對“自由”的渴求從外在事物的執著轉向對內心的探尋,“自由”便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