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二、立於禮——恭儉莊敬的禮教

孔子在“興於詩”的基礎上,提出了“立於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也。”[24]“不知禮,無以立也。”[25]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就要學習禮,懂得禮。那麽“禮”究竟是什麽呢?呂思勉認為,“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乃生活之法式。惟有禮,然後‘富不足以驕,貧不至於約’。非如後世,但有權力,有財產,便可無所不為也。”[26]姚小鷗認為“禮不但調整著人們直接的現實關係(法的關係、道德的關係),而且規範著人們非直接的現實關係(人神關係),並涉及除此之外其他精神生產領域(如藝術、哲學等)、物質生產領域、人和自然的關係等。”[27]古代社會中的各種活動無不與禮相聯係。禮指的是包括具體禮節儀式在內的一係列製度、規定。社會的穩定秩序是靠一係列的製度、行為規範來維持的,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就要學會這些禮節儀式,這樣才不會手足無所措。如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8]“八佾舞”是周天子時代的一種舞蹈,是天子舉行國家大典時,用作餘興的一種舞蹈,“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八排,從法律上來說,“八佾舞”隻能是天子才可以欣賞的舞蹈,諸侯之邦,隻能欣賞“六佾舞”。孔子之所以對這種行為極為憤慨,是因為諸侯僭越了國君之禮,禮崩樂壞,禮樂製度不複存在。但是孔子所說的“禮”除了禮節儀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指貫穿其中的思想觀念,它涉及道德的層麵、倫理的層麵以及情感的層麵,其基本精神是“仁”。如《論語·陽貨》的三年之喪中,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以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生,鑽漣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也,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