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三、成於樂——廣博易良的樂教

在“興於詩,立於禮”的基礎上,孔子提出了“成於樂”,君子的人格理想在音樂中形成。何謂“樂”呢?荀子解釋為“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製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方矣。故樂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42]意思是說,音樂就是使人快樂的東西,君子因在音樂中聽到和得到道義而感到快樂,小人因在音樂中獲得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而快樂,以道義來控製、節製欲望,既能讓人快樂又不至於**。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而忘了道義,就會因感到困惑、引起紛爭而得不到快樂。金石絲竹是用來提高道德修養的。音樂推行後,民眾就向往道義了,所以音樂是治理人民的工具。

在中國古代,詩、樂、舞是三位一體的,司馬遷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43]《詩經》裏的詩歌孔子都能夠演奏會唱。《詩經》的分類《風》《雅》《頌》也是根據詩歌演唱的地點及層次而分的,《風》,即《國風》,它是民間的歌曲,《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它是廟堂之上的音樂,《頌》是國家演奏的音樂,它是最雅的音樂。孔子還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使《雅》《頌》各得其所。”[44]“樂正”,就是正樂章也,正雅頌之入樂部者也。由此可見,孔子非常重視樂教。

在“興與詩,立於禮,成於樂”中,孔子把“樂”放在人格修養的最後一個階段,君子的人格理想在音樂中得以形成。孔子為什麽會把“樂”放在最後一個階段呢?這與“樂教”的特點、“樂教”的功能以及“樂教”所達到的境界是分不開的。

首先,與詩教和禮教相比,樂教的難度較高,樂教是普通人所無法領會的。孔子所提倡的“樂教”是以古代的雅樂為主,連先秦時好學好古的魏文侯都覺得這種音樂枯燥乏味,難以領會。“吾端冕而聽古樂,唯恐睡”[45],這是為何?徐複觀認為“雅樂是植根於人之性,而把人的感情向上提、向內收,所以它的性格,隻能用一個‘靜’字作表征;而其形式必歸於《樂記》上所說的‘大樂必易’。”[46]靜的藝術作用是能把人內心的情感、私欲沉澱下去,從而把自己的善心激發出來,達到美善合一的境界。但是這種藝術作用是普通人所無法領會的,隻有在人格的修養達到一定的境界,人的私欲去除,天理顯現的時候才能領會,而且雅樂之義,是根植於人的情感中的,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如果不知道“仁”,也就無法領會善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