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
引言
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之一,他師承於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柏拉圖,認為教育與政治不能分離。[1]亞裏士多德較柏拉圖更加全麵地滿足了知識發展的需要,他有著基於閑暇之上的科學精神。[2]其教育思想散見於《政治學》《詩學》《修辭學》等著作中。在《政治學》一書中,亞裏士多德提出了建構“至善城邦”的設想,並認為實現其設想的兩大根基乃法治與教育。作為較早談及城邦問題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法治與教育是建構至善城邦的可能途徑。
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第八卷中,集中探討了構建至善城邦中的音樂教育問題。他將音樂、讀寫、體育、繪畫設為四門基礎教育科目。自古以來,希臘文化便推崇音樂,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作為修身養德、培養德性之重要途徑,對至善城邦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所謂至善城邦,亞裏士多德提出:“人類無論個別而言或合為城邦的集體而言,都應具備善性而又配以那些足以佐成善行善政的必需事物(外物諸善和軀體諸善),從而立身立國以營善德的生活,這才是最優良的生活。”[3]
城邦由公民組成,若想建構至善城邦,必須首先對城邦公民的德性進行培養。德性,他認為既非天生,也非違反本性,乃是動向,須要等待我們去完成。意即德性的養成需要依賴於習慣和教育。德性是至善城邦建構的基石,隻有當一個城邦成為道德的、有德性的城邦之時,參與政治的人才是有道德的,城邦才能治理的更加完善,接近於亞裏士多德理想中的至善城邦。德性非一日養成,音樂教育的怡悅及淨化等功能是培養德性的巧妙途徑。因而,音樂教育是至善城邦培養卓越公民的可行之道,“至善城邦”正是亞裏士多德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