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裏士多德師承於柏拉圖,他繼承了柏拉圖把教育與城邦問題聯結在一起的觀點。但亞裏士多德在柏拉圖的基礎上也有所創新,這種創新根源於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不同的理論基礎。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根基於理念論,認為學習即對前世的回憶,是對理式世界的摹仿。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則根基於其靈魂學說,認為學習應是使知識從外界經過感覺進入意識的過程,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便是建立在其靈魂學說之上。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在教育的目的上也指向了不同的方向。柏拉圖意圖通過其教育思想最終達到善與真理的目的,而亞裏士多德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德性與善。亞裏士多德在其《論靈魂》一書中將人的靈魂區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14]並將音樂教育納入到最高層次之上。那麽,實現亞裏士多德所提倡的德性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落實在了音樂教育上。
由於教育的出發點和觀念不同,因此具體到音樂教育的實踐問題上,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也各異。柏拉圖提倡將教育按不同的年齡段分成不同的教育方式,等到了50歲時,再進行嚴格的考試和挑選,其中少數人便可以成為“哲學王”,可以做城邦最高統治者;亞裏士多德則認為,為了建立至善城邦,教育需要按不同的年齡段進行,為不同年齡段的公民提供最適宜的教育方式。亞裏士多德極為注重公民德性的培養,而音樂教育恰對公民德性的培養大有益處,所以,亞裏士多德強調並重視城邦中的音樂教育。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不但可提高智育、助於理性,且可內化心靈、完善德性,所以音樂不但適宜於在少年時期學習,而且在各個年齡階段都需要學習。亞裏士多德認為:“幼年階段學習音樂方麵的知識,就可以鑒別音樂的美,並從中感到樂趣;少年時期學習音樂,有助於體格的鍛煉,有助於學業成就的獲得;青年時期學習音樂,是為了欣賞高尚的曲調和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