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風西韻:感受音樂之美

捷克民族音樂花環上的璀璨明珠——德沃夏克的交響詩《水妖》和《金紡車》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是一位十分多產的交響音樂作曲家,除了9部交響曲外,他還創作了一係列管弦樂作品,包括交響詩、協奏曲、序曲和數量相當可觀的室內樂。縱觀他的全部作品可以發現,德沃夏克一生先後受到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瓦格納兩種音樂流派的影響。去美國以前,德沃夏克的創作更多地受到了勃拉姆斯的影響。早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德沃夏克就得到過勃拉姆斯的提攜,他的一些早期作品被勃拉姆斯熱情推薦給出版商西姆洛克,其中既有交響曲也有室內樂,兩人之間的友誼也非比尋常,德沃夏克因此成為“絕對音樂”無條件的支持者和勃拉姆斯陣營中的一員。1891年,德沃夏克開始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作曲教授。第二年,他接受珍妮特·瑟伯夫人的邀請,赴紐約擔任由她創辦的新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一職。在隨後的幾年中,他完成了幾部最著名的作品,先是在美國寫下了E小調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和F大調《美利堅》弦樂四重奏,然後又完成了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降A大調和G大調兩首晚期的弦樂四重奏。1895年,德沃夏克告別了美國,回到了家鄉波希米亞(捷克),繼續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1901年成為音樂學院的院長,直到三年後逝世。

旅居美國的經曆和重要作品的相繼發表,既讓德沃夏克建立起廣泛的國際聲望,也使他開始思考創作與從前截然不同的東西。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民族情懷的波希米亞作曲家,德沃夏克並不喜歡被人比喻為波希米亞的“勃拉姆斯”,他更渴望像前輩斯美塔納一樣以“捷克”作曲家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麵前。像斯美塔納是李斯特的堅定支持者一樣,德沃夏克也曾一度是瓦格納的追隨者,但最終還是站到了勃拉姆斯一邊。然而,1895年是一個分水嶺。當德沃夏克懷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回到布拉格後,他選擇了一條由李斯特開創、斯美塔納實踐的道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中,他徹底告別了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等“絕對音樂”,轉而投身於“標題音樂”,用一係列捷克民間故事等“音樂以外的非音樂因素”創作交響詩,以表現具有強烈民族性和戲劇性的主題,盡管當時比他更年輕的才華橫溢的理查·施特勞斯已經寫出了諸如《唐璜》、《死與淨化》、《蒂爾惡作劇》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樣的交響詩傑作,在19世紀末為交響詩這一體裁樹立了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