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寫過一首《詠乾陵》:“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權衡女帝智能全。黃巢溝在陵無恙,述德紀殘世不傳。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在今陝西省乾縣西北的梁山上,坐落著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這裏有許多謎團圍繞著它:它是唐朝關中十八陵中唯一避免被盜掘的陵墓,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空中拍攝到的乾陵怪圈,等等。這其中就包括所謂的六十一賓王像,它們又稱六十一蕃臣像:在朱雀門的東西兩側,有兩組石人像,西側32尊,東側29尊。這61尊與真人同樣大小的石人,衣著和身材各不相同。他們是誰呢?長時間以來,很多人以為這些石像是按照參加高宗葬禮的外國人或使者的形象製作而成的。北宋時,時任陝西轉運使的遊師雄曾經考察過這些石像背後的文字,並做了記錄。經鑒別,如今有35尊石像的身份大體可以弄清。通過對這些石像身份的追尋,不僅糾正了人們的誤傳,而且還說明了唐朝統治階級具有多民族成分的特點。這35人當中,真正的客使和僑居長安的外國人不過五六人,絕大多數是唐朝屬下的各族官員或作為人質住在長安的諸屬國的國王、王子。這其中至今字跡還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於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7尊。
在唐朝的外來人中,有許多是通過官方途徑進入唐朝的。主要包括使臣、質子、貢人等。這些人有些是王室成員甚至國王本人,也有些是身居高位的外交使臣,有些是打著使節旗號的商人,更多的是作為貢品獻給唐朝的各色技藝人或奴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