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在日本的史書中被稱為“西海使”、“遣大唐大使”、“入唐使”;對唐朝而言,則和對其他來交流的使者的稱呼一致,都稱為“朝貢使”。有唐一代,日本前後共19次派遣遣唐使團來唐朝訪問,實際到達唐朝的有13次。日本遣唐使團規模很大,據史書記載,多則達650多人,少則也有120多人。如第8次遣唐使團人數達594人,第13次遣唐使團計劃的來唐人數達651人(但其中一艘船在出發時遇難,船上載有的140人未得入唐)。雖然數量很多,但是遣唐使的人員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遣唐使者不僅要具有外交才能,擁有端莊的儀表、優雅的風度,還須通曉經史,並對唐朝情況有一定了解。從身份上講,一般在日本的遣唐使團中,主要設有大使、副使等官員代表,還有囊括了知乘船事(船長)、造船都匠(造船技術負責人)、船師(航海長)、卜者(掌管航行方位、測定風力)、水手長、水手等一係列航海人員。除此外,還有譯語(翻譯)、主神(掌管祭神)、醫師、畫師、史生(文書)、射手(警衛)、音聲長(負責樂隊)、音聲生(樂手)、雜使(雜役)、玉生(玉匠)、鑄生、細工生(手工藝品匠人)等。部分使團還有圍棋高手、琵琶演奏者,以求與中國藝術高手進行切磋。同時,遣唐使團還負責送留學僧和留學生。
日本來唐的留學生和學問僧,也是經過嚴格選拔的。來到唐地以後,唐朝對外國留學生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如規定在唐的日本、新羅等國的留學生,每人每年給絹25匹及四季衣服,使這些來唐學習的留學生生活較為充裕,可以專心一意從事學習。他們一來中國,往往就待上二三十年。中國的天文、曆法、音樂、美術、建築、雕刻以及工農業方麵的一些先進生產技術,通過他們被介紹到日本。同時他們還帶去大量圖書儀器。由於日本很多學者熟諳漢字,因此他們很重視中國的書法,二王的真跡、名家的碑帖,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書學泰鬥中田勇次郎先生曾將日本書道的曆史分成9個時期進行考察。其中有3個時期跟中國的唐朝相重疊,即飛鳥時代的隋唐書法、奈良時代的晉唐書法和平安時代的唐朝書法。日本書道史上的“三筆三跡”都集中在平安時期,被日本人尊為書法聖人。平安時代初期(794—897,相當於唐朝中晚期),三筆活躍於書壇。能書三筆者,嵯峨天皇、橘逸勢、僧空海。參與書寫宮廷內府匾額即《十二門額》者,三筆全都在內。由此可見,“三筆”已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了。這些均與學習唐朝書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