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時期,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已經相當發達。當新羅統一朝鮮之後,它與唐朝的關係進一步發展。在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一書中,有一個“禮樂之邦”君子國。此國中,“耕者讓田畔,行者讓路……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慕而有禮”[20],真不愧君子二字。唐時的新羅國,就有君子國之稱。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羅時說:“新羅號為君子國,頗知書禮,有類中華。”[21]新羅繼承三國的文化傳統,同時吸收中國唐朝的文化,形成了相當發達的民族文化。
新羅首先以唐製為立國規範。在中央效仿唐朝尚書省設執事省,總理國政,下設位和府(掌管人事)、倉郡(掌管租稅)、兵部(掌管兵馬)、左右理方府(掌管律令)、例作府(掌管工事),與唐朝尚書省下設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能基本吻合。此外,還仿照唐朝的內侍省設置內省,仿唐朝的禦史台設置司正府。
在學製上,新羅仿照唐朝置國學。新羅神文王政明二年(682),新羅在中央創立國學,即仿唐製的太學。國學內設置國子司業、博士、助教,所使用的教材有《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昭明文選》等。景德王六年(747),國學改為大學監。
新羅也大量派遣留學生到唐朝學習。840年(新羅文聖王二年),唐文宗開成五年,新羅回國的留學生和其他學成回國的人員多達105人。新羅還廣泛吸取唐朝民俗的風采。真德女王時,采用中國章服之製。此外新羅的姓氏製度與民間節日,也都具有濃重的中國痕跡。新羅時期的佛教,也在中國佛教的直接影響下形成。
新羅有很多人能夠寫流暢的漢文,如新羅學者和詩人崔致遠,在中國留學多年,還在僖宗乾符元年(874)進士及第。他在中國10餘年中,寫有大量詩文,可惜多數已失傳,隻有20卷的詩文集《桂苑筆耕集》收在《四庫全書》中。他的漢詩《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頗具盛唐、晚唐純熟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