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行求法
在古印度有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叫“那爛陀寺”,“那爛陀”意譯為“施無厭”。據佛教傳說,此地原本是釋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誕生及逝世處,釋迦牟尼本人也曾路經此地說法。12世紀末,該寺為入侵的阿拉伯人所毀,後遂湮沒無聞。1861年,一批歐洲學者根據一本書的記載及附近出土的碑銘,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附近發現了那爛陀寺遺址,並進行了初步的勘查發掘。而那本指導遺址發現的書卻是中國人所著,那就是由唐朝高僧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
一提起玄奘法師(602—664),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人妖不分、膽小懦弱的唐僧。但這僅僅是神話小說中的虛構,曆史上真實的玄奘不是如此。他是一位虔心求法、膽識過人、意誌堅強的高僧。玄奘俗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名玄奘。貞觀元年(627),他請求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但是心意已決的玄奘“冒越憲章,私往天竺”[25]。玄奘經過九死一生,橫越玉門關外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莫賀延磧,攀越海拔6995米的汗騰格裏峰。沿途在熱心民眾、高昌國王[img alt="" src="../Images/image283-1.jpg" /]文泰、突厥葉護可汗的幫助下,經過中亞、阿富汗,於貞觀三年(629)夏到達了印度北部。貞觀五年(631),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在此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50部經書的10名高僧之一)。
貞觀十年(636),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周遊印度,到處求學。貞觀十五年(641),玄奘在羯若鞠國首都曲女城見到戒日王,並受到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並邀請了五印度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度,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隨後,玄奘婉謝了戒日王等印度國王和眾多僧俗百姓的懇切挽留,決意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