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曆法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七曜曆”。“七曜”是指蜜(日曜日)、莫(月曜日)、雲漢(火曜日)、咥(水曜日)、溫沒司(木曜日)、那頡(金曜日)、雞緩(土曜日)。這種曆法始於古代巴比倫。我國也曾有過與此相似的曆法。8世紀時,“七曜曆”由摩尼教徒從中亞康國傳入我國。“七曜曆”影響深遠。在《新唐書·藝文誌》有許多以“七曜”為名的曆書和相關著作:《七曜本起曆》、《七曜曆算》、《陳七曜曆》、《七曜雜術》、《七曜曆疏》、《七曜符天曆》、《七曜符天人元曆》等。敦煌發現的曆書和占星術著作也有采用七曜曆的。這裏值得注意的是曹士[img alt="" src="../Images/image286-1.jpg" /]所著《七曜符天曆》。由於這種曆法不符合官方曆法的傳統,在當時不被官方所承認,被稱為“小曆”。但《七日翟符天曆》卻流傳到日本,並得到行用。它在民間較為流行,很受歡迎,一直流傳到南宋時期。
五代後晉時,司天監馬重績曾采用曹士[img alt="" src="../Images/image286-1.jpg" /]的方法創新曆,晉高祖石敬瑭賜號“調元曆”。但隻實施了5年,就因差誤太多而停止使用。後來遼滅掉後晉,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收集到後晉各部門的人員、技術、曆法,遷徙到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遼國才開始有了曆法。遼穆宗應曆十一年(961),司天王白、李正等所進獻的曆法就是“調元曆”。這種在中原官方僅行用5年的曆法,卻在遼國行用了48年之久。
另一種對中國曆法影響很大的是“九執曆”,它是當時(7世紀前後)較為先進的天竺曆法。“九執”就是指“九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加上羅睺和計都,合稱“九曜”。羅睺和計都是天竺天文學家假想的兩個看不見的天體,實指黃、白道相交的升交點和降交點。《大唐開元占經》中譯載有天竺《九執曆》,它是當時在唐朝生活的天竺人瞿曇悉達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