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十二年(777),宰相元載被代宗誅殺。在對其進行抄家時,抄出胡椒800石之多。按照現在的標準換算,近64噸。身為權臣的元載又不是開調料店的,儲存這麽多胡椒幹什麽?原來在唐朝胡椒並不像現在那樣便宜和容易得到,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新修本草》稱:“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33]但是唐朝所用的胡椒,因氣候的原因不適合栽培,都是靠進口。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海岸西高止山脈的熱帶雨林,公元前4世紀已有栽培。我國最早引種胡椒是1947年由歸僑自柬埔寨引進小葉種在海南瓊海試種。1951年,歸僑從馬來西亞引進大葉種又在海南瓊海試種。當時多供藥用,亦用於食品調味。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裏就提到“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34]。看來胡盤肉隻有用胡椒才地道。
除了胡椒之外,唐朝時還引進了一些蔬菜。比如我們現在經常食用的菠菜就是那時候引進的。菠菜原產伊朗,2000年前已有栽培。在唐朝時被稱為波稜。貞觀二十年(646),泥婆羅(今尼泊爾)國王那陵提婆遣使獻波棱、酢菜、渾提蔥。就這樣,菠菜由尼泊爾傳入我國。由於它原產於波斯,方士稱它為“波斯草”;由於其根赤,故俗名“赤根菜”;又因為其綠葉紅根,宛如鸚鵡,又被叫作“鸚鵡菜”。人們對菠菜的性質也逐漸了解。在孫思邈的弟子孟詵所著的《食療本草》中就曾指出菠菜能利五髒、通腸胃熱、解酒毒。[35]菠菜在唐以後廣為種植。宋朝文學家蘇東坡有詩寫道:“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稜如鐵甲。”[36]與菠菜一起傳入中國的酢菜,其原產地就在尼泊爾,它的莖加香料﹑辣椒等醃製成鹹菜,就是我們現在常吃的榨菜。“渾提蔥,其狀猶蔥,而味甘辛。”[37]
除了引進的新的植物外,外來的食品也對唐朝的飲食文化有著一定的影響。唐朝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新唐書·輿服誌》說:“貴人禦饌,盡供胡食。”[38][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1.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2.jpg" /]是用油煎的發麵餅。釋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說:“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39][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也是一種胡食,是唐朝新傳入的食品。一般認為它是指一種以麵粉作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製而成的食品。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肆、[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店專賣[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許多百姓都去店內食用,而一些大戶之家自己也學會做[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有些還做得相當不錯。其中廣被人們提及的是韓約所做的“櫻桃[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這種[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做好後,餡裏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40]。胡餅在唐朝被廣泛食用。安史之亂時,在逃亡成都的途中,楊國忠曾買胡餅,獻與唐玄宗。大曆十二年(777)的一天早晨,理財家劉晏在上朝前的路上,看到賣蒸胡餅處熱氣騰騰,就買了塊放在衣服底下大嚼,邊吃邊走,還向同路人讚歎:“美不可言,美不可言!”被傳為佳話。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唐文宗開成六年(是年正月初九改元會昌,841)“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