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三、新的方向

在漢魏之際這個曆史階段的後期,社會思想的重點已經逐漸從關注現實問題轉移到玄遠之學上來。當向外追求接近現實的通道受到阻遏,向內探尋的動機就變得日益強烈。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們迫切地需要一種新的思想,將經學、黃老之學、名理學等統合起來,進而構建一個全麵係統的哲學理論去觀察世界、處理問題。

黃老之學的複興為人們提供了形而上的思想資源,人們在《老子》中發現了“道”、“無”等概念。這繼承了漢代宇宙生成論的傳統說法,並在此基礎上跳出舊的窠臼,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一場新的哲學革命即將到來。

學術的變遷,一來與時代風氣有關,二來有賴於治學之新方法。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認為:“新學術之興起,雖因於時風環境,然無新眼光新方法,則亦隻有支離片段之言論,而不能有組織完備之新學。”[16]那麽在有了新材料後,新的方法又是什麽呢?

新的方法就蘊含在當時人們熱衷的“言意之辨”當中。關於“言意之辨”的討論起源於漢魏間的名法之學的評論人物。它本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提出的一項命題,卻無意間提供了一把打開新哲學之門的鑰匙。

《抱樸子·外篇·清鑒》中說:“區別臧否,瞻形得神,存乎其人,不可力為。”[17]因為在現實中檢定名實的過程裏,人物偽詐者甚多,而且辨別極難。人們認為聖人識鑒人物,要像《抱樸子》中說的那樣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視之而會於無形,聽之而聞於無音,以此來評量人物,百無一失。而這隻可以意會,不能言宣。“意”與“言”這一組對立統一的對象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出現的。

晉人歐陽建在《言盡意論》中說:“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至乎通才達識鹹以為然。”[18]可見魏晉間名家之學流行於世,言不盡意則是大家公認的推求名理應有的方法。當時人在月旦品評人物的過程中,漸漸默認了這一點,並成為他們普遍信奉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