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東漢時有《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周易參同契》、《河上公章句》等。隨著道教的發展和佛教的興盛,道教需要更多的經書擴大傳播以抗衡佛教,因此,道教信徒不斷改編前代道書。魏晉時有《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五嶽真形圖》是魏晉方士所編製的符籙圖書,內容涉及召神劾鬼、堪輿、卜問吉凶、治病除災等。兩晉之間有葛洪的《抱樸子》,經過東晉時期的發展,更多的道教經典出現,並促使新的道教派別產生。這一時期主要的經典有《上清經》、《靈寶經》,由此而形成上清派和靈寶派。
《上清經》是由一組經書組成,據南朝陶弘景《真誥》記載在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太歲甲子,由南嶽魏夫人下降授予弟子琅琊王司徒楊羲,使作隸字寫出,楊羲後傳許謐及其子許翽。南嶽魏夫人即魏存華,是西晉司徒魏舒之女,任城人。她自小好道,經常別居閑處。奉父母之命結婚後生有二子,當兒子長大後,即齋於別寢。她拜清虛真人為師,真人授其《太上寶文》、《大洞真經》等經。北方戰亂渡江南下,年83歲,托劍化形而去。《上清經》托魏夫人授予楊羲,實際上可能是楊羲等人所編撰。《上清經》中的一些篇章在魏存華時已出現,在《上清源統經目注序》和《上清經述》都提到魏存華從清虛真人王褒接受《上清經》,但清虛真人是漢代人,與魏存華並非生活於同一時代,是假托古仙人所作。魏夫人還從上真景林夫人得到《黃庭內景經》,是天師張道陵傳授給她的治精治鬼法。從此《上清經》才流傳行於世。楊羲假托魏夫人下降授以《上清經》,後又以之傳授給許謐及其子許翽。許翽之子許黃民在其父去世後收集楊羲、許謐、許翽3人所寫經符秘籙,在親戚間傳布。從《上清經》流傳過程來看,應該是楊羲、許謐、許翽等人不斷改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