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第二節 君為元首、臣作股肱——貞觀君臣的和諧關係

眾所周知,唐太宗的帝王之路充滿曲折,既有父子衝突,又有兄弟反目。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對人才的爭奪與任用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唐太宗之所以能在玄武門之變中擊敗李建成與李元吉,秦王府府僚的謀劃推動之功,絕不可沒。上台之後,他更加重視臣僚在帝國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貞觀初,唐太宗曾對蕭瑀說:

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於弓,弓猶失之,而況於理乎?[4]

為了集思廣益,他下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班,以備顧問,隨時引對,詢訪民間疾苦以及政務得失。在唐太宗眼中,即便是賢明之君,也須有良臣輔佐。他曾對臣下說:“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他還曾教諭群臣:“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正因如此,唐太宗從未獨攬貞觀年間社會安治局麵的功勞,而是非常肯定群臣對自己的匡正之功,他認為“此非朕一人之力,實由公等共相匡輔”。在唐太宗的提倡之下,君臣和諧、同體共治的理念成為貞觀君臣的共識。比如魏徵在貞觀十四年(640)的一封奏疏中說:

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體或不備,未有成人。然則首雖尊高,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明哲,必藉股肱以致理……委棄股肱,獨任胸臆,具體成理,非所聞也。[5]

在魏徵看來,君主好比是人的頭腦,臣下好比是人的四肢,隻有彼此同心,才能治理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