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一體的執政理念讓貞觀君臣情同父子,但就像父子之間常有摩擦齟齬一樣,唐太宗和他的臣子們之間也經常出現矛盾衝突。矛盾衝突的解決,反過來確保並促進了和諧關係的發展,而解決衝突的方式便是諫諍。貞觀年間的政治風情多姿多彩,但最為絢爛奪目之處當為君善於納諫、臣敢於進諫的良好風氣。
唐太宗認為人貴有自知之明,賢明之君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虛心納諫,昏懦之君則會極力護短,拒諫飾非。魏徵也曾對唐太宗有言:“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在貞觀君臣眼中,隋煬帝就是由於過度自負、護短拒諫而導致身死國滅,他們堅決不可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經常鼓勵臣下犯顏直諫。如若一段時間聽不到臣下諫言,便會主動詢問緣由。唐太宗為人不苟言笑,儀容威嚴,為了不讓臣下感到拘謹緊張,他還特意做出和顏悅色的神情,讓諫臣能夠放鬆、全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考慮到進諫之人是在指摘君主過失,忤逆龍鱗,必定心生恐懼,所以唐太宗非常注意傾聽的方式,即便所言之事不合其心意,他也不會隨便動怒,以免群臣以後不再敢於大膽直言。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曾與魏徵討論朝臣諫諍之事:
朕每思之,人臣欲諫,輒懼死亡之禍,與夫赴鼎鑊、冒白刃,亦何異哉?故忠貞之臣,非不欲竭誠者。敢竭誠者,乃是極難。所以禹拜昌言,豈不為此也!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9]
唐太宗說到做到。貞觀八年(634),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認為他是在故意訕謗朝政,便對大臣說:“德參欲國家不役一人,不收鬥租,宮人皆無發,乃可其意邪!”魏徵從旁解釋說:“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唐太宗雖然怒氣仍未全消,但卻說:“朕初欲責此人,但已許進直言。若責之,於後誰敢言?”為了不堵塞之後的進言之路,不打擊群臣的進諫熱情,唐太宗遵守自己的承諾,不僅沒有處罰皇甫德參,反而還賜絹20匹,以示鼓勵。正是因為君主具備這種從諫如流的大度胸懷,臣下方能有不懼龍顏的箴言規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