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唐太宗長於民間,曆經隋末喪亂,對民間疾苦,無不知之。在他看來,為君之道,必先存撫百姓,絕不可苛剝百姓以奉養君主。貞觀初年,他曾對王珪說起隋文帝統治時期,某年大旱,百姓饑乏。當時國庫充盈,但隋文帝竟然不憐百姓而惜倉廩,任百姓逐糧,而不加以賑濟。隋煬帝即位之後,恃此富饒,奢華無道,終致亡國。隋亡的教訓告訴後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因素是百姓,而不是國庫。唐太宗還不止一次地表示人君應該簡潔清淨,方能不誤農時,不擾百姓。為了消弭天下百姓疾苦,他甚至願意以犧牲自我為代價。貞觀二年(628),京師大旱,發生蝗災。唐太宗在禁苑之內捉到幾隻蝗蟲,憤怒地詛咒道:“民以穀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說完,就要把幾隻蝗蟲吃掉。左右之人忙上前製止。唐太宗說:“移災朕躬。”說完就把蝗蟲吞了下去。說來也巧,那一年,蝗蟲沒有繼續為災。正是因為唐太宗具備這種以人為本、體恤民情的思想理念,才使他在唐王朝基本統治路線的製定過程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貞觀初年,唐太宗曾在一次禦前會議上與群臣討論治理國家的基本理論思路。唐太宗首先拋出問題,認為唐王朝承隋大亂,社會不易治理,老百姓也難以教化,希望群臣能夠發表意見,提出對策。隨著討論的進行,大臣之間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以魏徵為代表,另一派以封德彝為代表。魏徵認為百姓在曆經喪亂、受盡危困之後,反而向往治世,更易於教化,所以他希望唐太宗能夠實行王道,教化百姓,方能上下同心,太平可期。魏徵的意見遭到了封德彝的強烈反對。封德彝認為,夏、商、周三代以來,百姓日漸澆訛,故秦朝以法律來理國,漢朝則雜用霸道,他們大概不是不想教化好百姓,隻是做不到罷了。他認為魏徵是個書呆子,不識時務,如果信用他的虛妄之論,必定會國破家亡。魏徵也不甘示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