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原王朝時常遭受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侵擾。依常態言之,中原王朝穩定強盛之時,周邊民族政權多賓服朝貢;反之,則多騷亂攻侵。雖然中國古代尚無現代意義上的、明確的國界概念,但這些民族政權的臣服依然構成了曆代君王功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隋末唐初,中原王朝麵對的最主要少數民族勢力來自西北邊的突厥。
突厥興起於南北朝時期,至楊隋建國,已經成為隋朝北部邊疆麵臨的主要威脅。隋末中原動**,大量中土之人北奔,讓突厥更加強盛,史稱“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誌”。唐高祖太原起兵之時,還曾特意派遣劉文靜至突厥請援,甚至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主動稱臣於突厥。唐太宗即位之後的貞觀四年(630),李靖、李世[img alt="" src="../Images/image190-1.jpg" /]、張寶相等人率軍大破東突厥,並生擒頡利可汗,從而消除了讓李唐朝臣耿耿於懷的心頭大患。為此,號稱“絕不放赦”的唐太宗,以克定東突厥大赦天下,體現出此事在他心目中的重大意義。同一年,包括奚、霫、室韋等在內的東北諸夷共10餘部皆內附;伊吾城主內屬入朝;高昌王[img alt="" src="../Images/image283-1.jpg" /]文泰入朝上貢。也就是在這一年,各族君長詣闕上表,請以唐太宗為“天可汗”。各民族內附在這一年形成一個小**。貞觀七年(633)十二月,唐太宗於漢故未央宮置酒設宴。席間,太上皇李淵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助興,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為樂,並由衷地感歎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唐太宗起而奉觴,為父祝壽道:
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稟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時和歲阜,被發左衽,並為臣妾。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