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二、兩稅法的來源——戶稅和地稅

戶稅和地稅是唐朝前期與租庸調製同時並存的兩個稅種,性質與租庸調比較接近,是後者的補充,這兩種稅就是唐中期以後創行兩稅法的製度來源。

(一)地稅

唐朝前期的地稅,最初是為設立義倉而征收的一種專門稅。義倉即義稅社倉,是政府設置的統一救荒之專用糧儲,始於隋朝。開皇五年(585),工部尚書長孫平奏請“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獲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窖貯之。即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17]。隋朝的義倉是官督民辦,立倉於社,由社司管理,執帳檢校。隋統一後又進一步規範義倉製度,按戶等高低征收社倉稅,儲藏於州縣,由地方官吏掌管。至於稅率,開皇十六年(596)規定:“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鬥,下戶不過四鬥。”[18]

唐朝建立之始,即開征義倉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建國,九月即下令各州縣置社倉;唐太宗貞觀二年(628),戶部尚書韓仲良奏請“王公已下墾田,畝納二升。其粟、麥、粳稻之屬,各依土地,貯之州縣,以備凶年”[19]。這時的唐朝義倉稅是按畝征收的。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一度由畝征稅改為按戶等征稅,“令戶出粟,上上戶五石,餘各有差”[20]。至唐玄宗時,地稅製度已經比較完善,開元二十五年(737)正式規定:

凡王公以下,每年戶別據已受田及借荒等,具所種苗頃畝,造青苗簿。諸州以七月已前申尚書省,至征收時,畝別納粟二升,以為義倉。寬鄉據見營田,狹鄉據籍征,若遭損四以上免半,七以上全免。其商粟戶無田及不足者,上上戶稅五石,上中以下遞減一石,中中戶一石五鬥,中下戶一石,下上戶七鬥,下中戶五鬥,下下戶及全戶逃,並夷獠簿稅,並不在取限。半輸者,準下戶之半,鄉土無粟,聽納雜種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