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大致是比較和諧的,即使戰爭偶爾發生也不會對雙方關係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在安史之亂時,唐朝政府自顧不暇,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管與外族的事情。例如,安史之亂發生時,吐蕃就曾趁機進擾,“乾元之後,吐蕃乘我間隙,日蹙邊城,或為虜掠殺傷,或轉死溝壑。數年之後,鳳翔之西,邠州之北,盡蕃戎之境,湮沒者數十州”[21]。再如廣德元年,吐蕃占領秦、成、階三州後又向內地深入,最終攻陷了都城長安。唐朝政府為了邊界安穩,在唐高宗、武後時期就設置了大批的邊防戍軍,到了710—711年,朝廷在邊鎮任命節度使更是成為了定製。
從經濟上來看,這些地方土地貧瘠,人煙稀少,這裏藩鎮就不能像河朔、中原地區的那樣可以自給自足。一方麵收入不足,另一方麵維持穩定軍餉又耗費巨大,隻能是依靠中央財政,但是唐朝政府後期財政也嚴重不足,無法滿足藩鎮需求,某些軍鎮的將領就開始橫征暴斂,但這樣必然會引起邊軍的動亂。這往往是導致西北藩鎮騷亂的重要原因。
軍事上,由於摩擦不斷,這些地方的藩鎮都擁有較強的武力,加之設立很早,軍事設施完備,動亂起來就自然更加駭人。
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些藩鎮與河朔地區的藩鎮割據混為一類,因為這些騷亂並沒能對唐政府構成嚴重威脅,並且他們還是防止少數民族進犯的主要力量。供饋不足與藩帥苛刻是邊疆藩鎮的共同特點,由此而引發的兵亂也是其他藩鎮動亂的主要內容。可見,邊疆型藩鎮隻是唐廷的一種不穩定因素,總體上還是朝廷的重要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