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德宗與四鎮的鬥爭
唐德宗李適為唐代宗嫡長子,聰慧又勵精圖治,受人尊敬。建中元年(780),唐德宗頒行兩稅法,完成了重大財政製度改革,使全國政局煥然一新。同時,唐德宗也表明了自治藩鎮和其他藩鎮對朝廷應有著同樣正規的財務義務的態度,再加上其他因素,中央與地方矛盾愈加尖銳。隨後,唐德宗集中精力開展削藩鬥爭。
建中二年(781),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他是安祿山之亂結束時被任命為節度使以控製成德的原來叛亂者中的最後一人。其子李惟嶽要求承襲父位,但遭到致力削藩的唐德宗反對。成德的同盟者不斷施加壓力,但唐德宗也毫不讓步,這使李惟嶽處於一個篡權者的位置。顯然,唯有通過武力才能將李惟嶽的勢力徹底清除。而李惟嶽聯合魏博鎮節度使田悅、淄青鎮李納以及山南東道(治今湖北襄陽)梁崇義,共同反抗中央,史稱“四鎮之亂”。此事觸發了從781年至784年的一係列東北藩鎮之亂,而在西北和河南的一些次要叛亂則一直持續到了786年。在這種情況下,德宗對反叛藩鎮的態度日益嚴厲,對其進行強力鎮壓,局勢趨於緊張。不久,梁崇義和李惟嶽被殺,田悅和李納也遭重創。
在削藩形勢大好時,由於唐德宗對有功藩臣封賞失當,田悅、李納又勾結盧龍朱滔、成德王武俊反抗中央,四人分別自稱魏王、齊王、冀王和趙王,史稱“四王”,共推已反叛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為主,李希烈加入了叛軍,稱自己為“天下都元帥”,後又稱“楚帝”,氣焰囂張。建中四年(783),唐德宗征調駐守京西地區的涇原兵和關內諸道兵前去鎮壓,涇原兵因不滿朝廷犒賞太少,發生嘩變,姚令言率兵攻入長安,擁立朱滔之兄朱泚為帝,國號秦(後改為漢),史稱“涇原兵變”。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兵勤王,但到長安附近被奸臣盧杞陷害,反而與朱泚勾結。興元元年(784),唐德宗倉皇逃至奉天。之後,唐德宗依靠李晟率軍收複了長安,朱泚被殺。貞元二年(786),李希烈被部下毒殺,叛軍受挫,勢力銳減。唐德宗趁機赦免了四王,諸鎮也表示歸順,叛亂平息。